胆道(胆管与胆囊)

介绍

由肝脏分泌出的胆汁经过胆囊浓缩储存后,通过胆管被排放到十二指肠内。胆囊与胆管一般被通称为胆道。在胆囊与胆管(胆道)里发生的癌症被称为胆道癌。目前,胆囊癌与胆石之间已被证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结石的存在会对胆囊形成某种刺激,并且引发炎症的发生。这种炎症的长期存在最终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image.png


肉眼分类

根据内镜检查的肉眼分类、胆管癌可根据黏膜上的隆起的高低被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和平坦型、往下根据浸润的情况还可细分为膨胀型和浸润型。

胆囊癌也同样被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和平坦型,往下又可细分为充满型与块状型。

早期胆囊癌、早期胆管癌都被可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胆管癌中发生率最高的是隆起型,一般情况下可通过超声波检查到。

image.png


占据部位

胆道癌可大致分为胆囊癌和胆管癌。根据具体产生部位,还可将其分为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肝门胆管癌、上部胆管癌、中部胆管癌、下部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囊癌。

image.png


按照浸润深度分类

胆囊由黏膜层、肌层、浆膜下层组成。判断癌症的浸润程度的标准一般被称为「浸润深度」。

由于浸润深度会直接影响淋巴转移阳性率的变化,因此浸润深度对之后的治疗手段的选择来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胆囊由于不存在黏膜肌层,因此一般胆囊癌会被分为停留在黏膜内或纤维板层的早期癌和深度扩散的中晚期癌。胆囊在正常情况下有时也会发生黏膜上皮潜入下层的情况,只要癌细胞停留在黏膜内,就应当视为黏膜内癌。

对胆管癌来讲,停留在黏膜内或纤维肌层内的胆管癌一般都被视为早期癌。

image.png


病理组织学分类

将切除下来的胆道癌切片放在显微镜上进行观察对比后,依照组织学的类型对其进行性质上的分类。

先将胆道癌的部分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后,再对癌细胞的具体特征进行评估。胆管癌与胆囊癌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组织像。其代表性的有腺癌扁平上皮癌、小细胞癌等。


转移

癌症转移作为癌症的一种特征,其主要被分为淋巴结转移血行性转移腹膜转移等几种类型。

淋巴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指癌细胞随着淋巴腺从产生部位转移到淋巴结后开始繁殖的一种现象。由于癌细胞向淋巴结移动频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切除癌病灶的同时,是否能够将周边的淋巴结切除干净,才是有效防止癌症复发的关键所在。

image.png


血道转移:

血行性转移是指游离于血液中的癌细胞随着血液的流动漂流到其他脏器后进行繁殖的一种现象。至于如何判断被转移的脏器则主要根据血液的流向而定。

image.png


腹膜转移:

腹膜转移是指癌细胞散落在腹腔的症状。即当腹腔内渗入含有大量蛋白质的腹水后,癌细胞在腹水中游离的状态。

由于胆囊癌与肝脏紧密相邻,因此胆囊癌较易发生浸润以及肝脏转移。与其它消化器官不同,胆囊壁相对较薄,因此一旦癌症扩散会导致癌症破壁而出。由于胆囊并非食物通过之处,故基本没有自觉症状,这也是胆囊癌不易被察觉的主要原因。

胆管癌由于胆管非常细小,即便较小的癌细胞也容易将其堵塞。相反由于胆管(胆汁)被堵塞后会出现黄疸 ,故相对胆囊癌而言胆管癌更容易被早期察觉。然而对于黏膜表面非隆起的癌细胞来说察觉比较困难,而且随着癌症扩散还会产生淋巴结转移,故保持定期检诊则变得非常重要。


症状

90%的胆管癌都会出现梗阻性黄疸。纤细的胆管因癌症被堵塞后,胆汁将停止流动并淤积在肝内胆管中。因此,本应与胆汁一起被排出的胆红素(红细胞的代谢物)将逆行进入血液中,进而淤积到全身组织(梗阻性黄疸)。除了巩膜之外,手掌、口腔内部和皮肤也会变黄,尿液则变为褐色。正常的粪便由于含有被排出的胆汁,因胆汁的色素而呈现黄褐色,但在患有胆管癌的情况下,由于粪便不含被排出的胆汁,因而会变为灰白色。淤积的胆汁还可能感染细菌,导致发热。

胆囊癌在初期不会出现症状。癌症发展并浸润到胆管后会出现黄疸。主要症状为右侧腹疼痛、体重减轻、出现包块等。

image.png

梗阻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