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中,有的是因药物影响而导致的。

药物会给服药者的全身带来影响,这不仅包括人们期待药物带来的作用(主作用),同时还包括人们不曾预期的作用,即副作用。受药物影响而出现的意外副作用中,作为胃肠道疾病而表现出来的病状,则属于药源性胃肠道疾病。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胃肠道出血等。不同药物所带来的症状或有不同。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在停止服用诱发药物后,会逐渐恢复。然而,有的药物是不可以自行停止服用的。所以,出现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或药剂师咨询。

image.png


症状

不同药物可能导致的症状也有不同。


胃肠道(胃、小肠、大肠)糜烂与溃疡:
出现炎症的部位有时会感觉到疼痛。药源性胃肠道
糜烂溃疡并没有特殊症状。
出现于胃部时,症状与
胃溃疡慢性胃炎
相同,表现为疼痛、胸口灼热感等。


药源性出血型大肠炎:
开始服用抗生素后不久便出现腹痛、水样便腹泻、血性腹泻等症状。


伪膜性肠炎:
主要症状为腹泻。服用抗生素后1~2周,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偏软,或水样便腹泻、大便粘稠等症状。
有时会出现腹痛、腹胀感、恶心、发热等症状。


原因

胃肠道(胃、小肠、大肠)糜烂与溃疡:

在药物作用下,胃肠道粘膜保护作用变弱而致。
构成诱发因素的药物包括用于止痛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疏通血管的抗血栓药(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用于控制身体各部位炎症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部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部分抗生素或抗癌药,钾类制剂等。
此外,服用抗血栓药物时,有炎症的部位容易出现出血症状,需要注意。
服用可能导致药源性胃肠道
糜烂、溃疡的药物期间,随时可能出现症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时,据称多在开始用药的3个月以内出现症状。


药源性出血型大肠炎:
药源性出血型大肠炎是抗生素所导致的症状。
诱因抗生素中,尤以青霉素抗生素、头孢烯类抗生素等药物居多。据称,多在服药后7天以内出现症状。


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是抗生素所导致的症状。诱因抗生素中,尤以盐酸林可霉素、头孢烯类抗生素等药物居多。据称,多在服用抗生素满7天以上后出现症状。疑为长期服用抗生素后,导致肠内细菌失衡,释放毒素的细菌增多所致。


检查

通过问诊,确认患者用药史,分析可能构成患病原因的是何种药物。必要时,进行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
根据胃肠道的具体症状部位,施以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胃、十二指肠检查)、大肠内窥镜检查、胶囊内窥镜(小肠或大肠检查)。
在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或大肠内窥镜检查中,确认到出血的,可通过内窥镜施以
内窥镜下止血术


大便培养:
怀疑为药源性出血型大肠炎或伪膜性肠炎的,通过大便培养检查加以确认。


治疗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根本是停止用药。但是,有的药物无法通过自行判断确定停用。所以,出现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或药剂师咨询。也可以替换为其他具有相同药效的药物或减少药量,以缓解胃肠道疾病。


药物治疗:

胃肠道(胃、小肠、大肠)糜烂与溃疡医师会开出用以保护胃肠道粘膜的药物或抑制过多胃酸的药物。

药源性出血型大肠炎
腹泻严重,出现脱水症状时,进行输液(通过点滴为身体补充必要的水分和养分)。也可使用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

伪膜性肠炎
腹泻严重时,进行输液。因为此时大肠内有害菌增多,所以可以使用不同于诱发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的其他抗生素。近年来发现粪菌移植对于难辨梭菌感染的伪膜性肠炎治疗效果较好 。